注意:此页面搜索的是所有科目(不是试题)


1.在经济衰退时期,依靠发行公债扩大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有下述影响(      )

 

   A.缓和经济萧条

 

   B.增加政府债务

 

   C.缓和了通货膨胀
政府公共工程支付

 

   D.减少了政府债务

 

   E.税收增加

2.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实施货币政策时,应(     )  

 

   A.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B.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

 

   C.降低存款准备率 

 

   D.降低再贴现率

 

   E.提高存款准备率和再贴现率

3. 影响进口的直接因素是(    )

 

   A.初始进口

 

   B.边际进口倾向

 

   C.国民收入

 

   D.边际消费倾向

 

   E.消费者剩余

4.哈罗德- 多马模型的假设包括()

 

   A.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B.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

 

   C.规模收益递增

 

   D.规模收益不变

 

   E.不考虑技术进步

5.strong>个人储蓄向企业投资的转化是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的。

 

   A.对 

   B.错

6.投资增加、消费增加和政府支出增加都会使国民收入增加。

 

   A.对 

   B.错

7.IS-LM模型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的模型。

 

   A.对 

   B.错

8.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短期均衡中,总需求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A.对 

   B.错

9.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A.对 

   B.错

10.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   

 

   A.对 

   B.错

11.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利息率的提高。

 

   A.对 

   B.错

12.财政最主要的职能是调控职能。

 

   A.对 

   B.错

13.如果外汇供求对货币贬值是敏感的,即有较高弹性,那么贬值对弥补逆差是无效的。

 

   A.对 

   B.错

14.经济增长率和储蓄率成反方向变化,和资本产出比率成同方向。

 

   A.对 

   B.错

15.strong>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

 

   A.简称N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要得到的实际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扣除间接税净额

简称N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要得到的实际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扣除间接税净额和对企业转移支付后的余额。

 

   B.是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

 

   C.是指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年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D.简称N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新增加的产值。  

16.边际消费倾向:( )

 

   A.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B.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C.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D.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E.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17.基础货币:(    )

 

   A.亦称流动偏好陷阱,是指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投机性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为无限大,人们不再投资或购买债券,而大量持有货币。

 

   B.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C.是一个存量指标,即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拥有的货币数量。

 

   D.是银行之间的存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18.总需求:( )

 

   A.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B.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C.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的总产出或总产量。

 

   D.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E.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19.通货膨胀:( )

 

   A.一般是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的持续上升。

 

   B.是指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C.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D.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20.周期性失业:( )

 

   A.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B.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产生的失业。

 

   C.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D.是指因劳动力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E.是指由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形成的失业率。

21.基础货币:( )

 

   A.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B.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C.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D.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22.货币需求:( )

 

   A.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B.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C.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D.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23.国际收支平衡表:( )

 

   A.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

 

   B.是指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

 

   C.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

 

   D.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

24.加速原理:(    )

 

   A.是说明国民收入或消费量变动与投资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

 

   B.是指经济繁荣和衰退的交替,称为经济周期。

 

   C.是指一国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GDP的增加。

 

   D.是资本存量与产出量或国民收入总量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