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此页面搜索的是所有科目(不是试题)


1.外部经济有利于资源配置。

 

   A.对 

   B.错

2.strong>宏观经济学:(    )

 

   A.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

 

   B.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C.是指对流量总量指标的投入产出变化及对其他总量指标影响的分析。

 

   D.是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

3.需求收入弹性:( )

 

   A.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过低,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B.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过高,控制通货膨胀。

 

   C.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百分比。

 

   D.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E.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F.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G.是指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情况,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4.基数效用:( )

 

   A.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B.是指按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

 

   C.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D.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E.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F.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

5.机会成本:( )

 

   A.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B.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C.一般是指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D.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E.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F.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6.平均产量:( )

 

   A.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B.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C.一般是指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D.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E.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F.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7.一级价格歧视:( )

 

   A.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B.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C.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D.也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每一单位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确定单位产品的价格。

8.三级价格歧视:( )

 

   A.是指厂商按照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量段收取不同的价格,购买量越小,厂商索价越高,购买量越大,厂商索价越低。

 

   B.是指厂商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消费群,不同市场上分别收到不同的价格。

 

   C.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D.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9.洛伦兹曲线:( )

 

   A.是准租金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由于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

 

   B.又称利息率,是指利息占借贷资本的比率。

 

   C.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曲线。

 

   D.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10.边际产品价值:( )

 

   A.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

 

   B.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价值P的乘积。

 

   C.是指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越大,劳动者越愿意增加劳动供给以替代闲暇。

 

   D.是指工资率提高,个人的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包括闲暇在内的正常需要相应增加。

11.外部经济:( )

 

   A.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B.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C.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D.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

 

   E.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12.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可以归纳为(   )。 

 

   A.什么、为谁、何时、为什么

 

   B.为谁、何时、什么、那里

 

   C.如何、什么、何时、那里

 

   D.什么、多少、如何、为谁

13.strong>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的分析方法是(   )。  

 

   A.边际分析  

 

   B.最优分析

 

   C.规范分析

 

   D.实证分析

14.如果价格下降20%能使买者总支出增加2%,则该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   )

 

   A.富有弹性

 

   B.具有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

 

   D.无法确定

15.政府把价格限制在均衡价格以下,可能导致()

 

   A.黑市交易

 

   B.大量积压

 

   C.买者按低价买到希望购买的商品数量

 

   D.A和C

16.某厂商生产5件衣服的总成本为1500元,其中厂商的机器折旧为500元,工人工资及原材料费用为1000元,那么平均可变成本为( )

 

   A.300

 

   B.100

 

   C.200

 

   D.500

17.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   )   

 

   A.与纵轴相交

 

   B.经过原点

 

   C.与横轴相交

 

   D.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18.如果某厂商的产量为9单位时,总成本为95元,产量增加到10单位时,平均成本为10元,由此可知边际成本为( )

 

   A. 5元  

 

   B.15元

 

   C.10元  

 

   D.20元

19.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的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之间的关系是( )

 

   A.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 

 

   B.边际收益大于平均收益

 

   C.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

 

   D.边际收益曲线交于平均收益曲线的最低点

20.某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为12元,平均成本为11元,平均可变成本为8元,则该企业在短期内(   )           

 

   A.停止生产且亏损 

 

   B.继续生产且存在利润

 

   C.继续生产但亏损 

 

   D.停止生产且不亏损

21.价格等于平均成本时,此时存在(   ) 

 

   A.正常利润

 

   B.超额利润

 

   C.贡献利润 

 

   D.亏损

22.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整个市场的供给曲线是一条(    )

 

   A.水平线

 

   B.垂直线

 

   C.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D.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23.根据基尼系数的大小,比较下列三个国家中哪一个国家的分配最为平均(    )

 

   A.甲国的基尼系数为0.1

 

   B.乙国的基尼系数为0.15

 

   C.丙国的基尼系数为0.2

 

   D.丁国的基尼系数为0.18

24.公共产品的产权是属于社会,而不属于任何个人是指它的(    )

 

   A.排他性

 

   B.非排他性

 

   C.竞争性

 

   D.非竞争性